2006年5月26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五版:副刊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白塔岭前抚沧桑 洋房山上观海潮
俞宸亭

  一日,翻看《杭州的山》,又恶补了杭州的一些史学知识,与性喜野游的友人相携来到了位于钱塘江畔的白塔岭。穿过窄窄的通道,我们看见了被铁栅栏围护的白塔,敲了一阵铁门后,工作人员才勉强放我们进入这全封闭保护的白塔。蓝天映衬下的白塔看来真是高洁轻灵,内里的庭院布局倒也规整,只是权作管理房的实在简陋寒碜。细观已有青苔的介绍牌,这座1988年被命名为国宝级的白塔,建于吴越时期,其精致的仿楼阁式塔在中国建筑史上名声很大,连梁思成老先生都曾有佳评。果然,那些看来虽有残损的雕像刀法传神,面目栩栩如生,衣袂飘扬若飞。
  出得门来,我们沿甘水巷左转直上洋房山,那是一位习画老友隆重推荐的景致,说是山上有中国美院的创作基地,既可观潮,又可游历。一路上,民居的杂沓和炊烟袅袅添了凡人生活的几多情趣,绕来绕去的,水泥地上随处可见红黑油漆书就的大字,虬劲张狂,想来是美院学生的杰作了。而最让人莞尔的是一只只悬挂在树上的红色鸟笼,空空如也的想引凤来栖吧。穿过一片森然疏朗的松林,辗转到了山顶,才知这里原是部队营房改作的艺术创作场。美院的学生们果是卓而不群的,任我们自由进出而神色自若地拿着颜料画笔在一旁创作。我们拾级而上,进入洋房,掀开屋顶阁楼的小窗走上顶棚,钱江水一览无余。我心驰神往的“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”就在不经意中觅得,脚下已转成褐色的叶子颤颤地在树枝上摇曳,山道落英匝地,原来冬日也会如此的诗意万千。而随处可见的匠心布局,如黑色布幔围合成甬道通向小屋的尽头,如竹枝密植在水泥地上充作道具,如红色的美院学生证放大后挂在墙头昭示这里属于艺术的境地,如有车上山,就会显示红灯,反之即绿灯,这番人性化的设置怎不让人温暖……
  下山的时候,在一个大拐角,我们看见一个几近伛偻的老人在登级而上,路边摆着竹制的躺椅和座椅,想来若是嵇康神游至此也会不羁地在这休憩一刻。
  回去以后,翻出北宋政治家、文学家范仲淹《过余杭白塔寺》,“登临江上寺,迁客特依依。远水欲无际,孤舟曾未归。乱峰藏好处,幽鹭得闲飞。多少天真趣,遥心结翠微”的诗句十分契合自己的心念。当年这里曾是那样的繁华,从白塔遥望凤山宋宫,可以想象当年鳞次栉比,连绵不绝,金碧辉煌的宫殿。而今,青山依旧,故宫无影,今人只有从《咸淳临安志》等史册上去想象这里曾经有过的繁华。